找到相关内容3504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四法印讲记(二)

    遣除三界一切贪欲、无明、我慢,又是能转而趣入成办一切胜妙的大门。《集法句经》说:“应达此身如瓦器,如是知法等阳焰,魔花刃剑于此折,能趣死王无见位。” 下面讲个故事,大家边听边想故事表达了什么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四法印|无常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4/11585773822.html
  • 释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

    心不再远住于外。  ( 5 )调顺︰觉察到色声香味触、贪瞋痴、 男女等相都是过  患,心不往此处流散。  ( 6 )寂静︰觉察到欲、恚、 害诸恶寻思及贪欲盖等随烦恼  都是过失,心不往此处流散。  (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0373973.html
  • 早期佛经中的派生词研究

    若不闻。澹然自守。(三一五/佛说普门品经)  自丧  1.贪淫无形,愚冥所贪。贪欲自丧,亡失人形。(三一五/佛说普门品经)  自害  1.譬如饮毒,自害其己。(三一五/佛说普门品经)  自纵  1.其...

    竺家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3174006.html
  • 包容,和谐,快乐

    常自观察;爱乐正法;摄护于他;无有贪欲;不生瞋恚;不起愚凝;常离麤语;住于空性;心如虚空;住于正念;成就择法;发起精进;常生欢喜;身得轻安;住诸禅定;具足行舍;正见;正思惟;正语;正业;正命;正勤;...

    潘建国

    |包容,和谐,快乐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550174011.html
  • 怎样做一个居士

    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言、不绮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贪欲、不镇恚、不邪见,称为十善。详细内容,请参阅拙著《戒律学纲要》第三篇〈人间天上的护照〉);解脱道的主要德目是戒、定、慧的三学;菩萨道的主要德目,是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60675254.html
  • [上]《金刚棒喝》

    主要的行为是什么?宣化:是去欲断爱,不要年纪轻轻就恣纵贪欲。现代西方社会里,七、八岁的小孩子也懂得行淫之事,将来都变成短命鬼。为什么?因为他的生理、心理尚未成熟之时,就把小苗割去,这种子将来变成稗子,...法华经》上也说得很清楚,歌音梵呗都可以供佛的。 问:司法界该如何拯救?宣化:要大公无私,不贪账,不受贿,为民服务。 问:浑身病痛多,该怎么办呢?宣化:这个身体是假的,修行人不求一日无病,无病则贪欲生。 问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0575658.html
  •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

    看法;而团体中的每一分子,又有他自己的观点。贪欲炽盛的人,认为女人非常可爱,把她们当作性对象;同样的一个女人,对于一位持戒精严的修行者来说,就是丑陋、恶心、臭秽、不净的,有些宗教狂热分子甚至把女人当成...所以是恶行。这与传统上所说的道德没有什么关系。任何贪、瞋、痴启动的行为必然是恶行,因为它完全僵着在H觉上,根本不容许其他的可能性。 我们要快乐,所以相信贪欲能带给我们快感、愤怒能帮助我们离开讨厌的事物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60876305.html
  • 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浅释

    所以,众生业报重就在于此。重在他心里的欲望,不计后果,不择手段;重在这种贪欲根源,外在的是根据捞来的非法财产多少确立业报。觉知分明心性如虚空是存在的,世间水下的、空中飞行的,森罗万象包含一切,不执著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0076619.html
  • 见护法师:佛法与科学之印证及启示

    毒(贪嗔痴)方是治本。这也是为什么,行慈悲、做善事、修禅定(心平静则减少贪欲嗔恚)能对健康有所助益。   4、心理学与唯识学。   现代心理学自弗洛依德开始,试图以科学方法研究心理病状,之后虽有...

    见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10576901.html
  • 恒强法师:佛教对社会自杀行为的预防

    自杀以及亲手杀求死者、帮助求死者自杀或赞叹自杀、劝诱、蛊惑别人自杀的各种行为。但根据《阿含经》,也有例外的情况。如跋迦梨比丘病痛难忍要求刀自杀,经佛陀开示后他能于身不起贪欲,“若于彼身无可贪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0978314.html